“一拨好行情就会吸引一拨新手进场,外面的看着猪肉价高想进来,但里面的人就想出来。”阎军勇告诉记者,养猪行业每年都有新面孔。
而养殖户频繁地进出,由于不谙市场行情、不熟悉疾病防控,在自身难于承受市场风险的同时,也使生猪供应市场随之波动。
菏泽市畜牧局一份公开统计数据显示,郓城县从事生猪规模养殖的饲养户约为230户左右,当地多位行业人员估计,规模养殖最多占郓城县生猪存栏量的1/3,其余均为小户散养;这基本上与全国市场情况一致。
按照农业部标准,存栏量在50头以上的为规模养殖,50头以下的为散养。
比起规模养殖户,更不可控的是饲养量极大的散养户。据阎军勇介绍,2009年上半年时,他所在的村子周边散养量还在2000头左右,经过一场疫情打击过后,不少散户退出,目前仅有1200头。
养猪比较收益下降,也是农民散养户退出的主要原因。 在郓城县做了10多年猪经纪的老贾,今年明显感觉到收猪难。
“不少同行都跑到与河南、安徽、河北搭界的县市区收购生猪。”老贾说,收猪量也比去年减少约1半,因存栏量少,猪经纪之间竞争,订购100头猪能收上来七八十就很正常。
生猪供应量下降,使屠宰企业生意更难做,甚至面临着无猪可宰的窘境。
即墨市七级肉制品厂是青岛市郊区较大的集中屠宰点之一,该公司总经理王京刚介绍,公司平均每天要屠宰600头生猪,循环库存是150头至200头白条猪,另外圈里还要有三四百头待宰的生猪做后备库存。而目前不仅白条猪库存将为零,还不得不等猪上门。
不止在青岛,定点屠宰企业总量在山东省居首位的临沂市的屠宰企业均表示生意难做。日屠宰加工生猪5000头的临沂凯佳食品有限公司高层经理姜兆平告诉记者,目前生猪屠宰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一半。
“工人工资、电费照支,现在基本处于不盈利状态。”姜兆平告诉记者。
大型屠宰企业没有利润,小企业同样是在艰难经营。
郓城县一食品公司销售员告诉记者,往年屠宰场里上午就有七八十头猪等待宰杀,如今,下午两三点才等来30多头猪。
食品公司每天根据毛猪价格来定终端销售价格,屠宰完成后,较好的猪肉出场价是32元/公斤,而除去收购成本,算下来分割一头猪赔本30多元。
据了解,郓城县已有食品公司停业濒临倒闭。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以来,规模以上定点屠企屠宰量同比已连续6个月缩减,环比连续4个月缩减。7月屠宰量同比、环比继续减小,供应恢复仍缓慢。
生猪供应量下降,将加剧生猪屠宰行业的调整合并。而根据《“十二五”期间中国肉类工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提纲)》,到2015年,争取将全国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数量从目前的2.1万家减少至3000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