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多大的改变。”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利庠的观察结果。
重创之下本应重生,但中国奶业很多问题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奶牛分散养殖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内蒙古是中国北方奶牛养殖的典型地区之一。
据内蒙古奶业协会提供的资料,内蒙古奶牛数量316万头,其中75%为散户养殖。在这种模式之下,“粗饲料质量差、奶牛生产环境差,很多奶牛没有干净舒适的卧床、奶牛产奶遗传水平低、传染病防控水平低。”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奶牛营养学博士乔富龙对CBN记者说。大量分散的奶农没有能力养好奶牛。
“很多奶农是把奶牛当猪养。”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对CBN记者说。那达木德在到内蒙古奶协任职之前,曾长期在内蒙古从事兽医方面的工作。
“奶牛这东西娇贵,太干不行,太湿不行。”锡林浩特兽医张先生说。CBN记者在锡林浩特欣康村看到,大部分奶牛所在的圈舍都很难称得上清洁,很多都是人畜混居。
“人畜混住不仅不能断绝传染,还创造传染的机会。”那达木德对CBN记者说。由于圈舍的不清洁,经常趴在地上的奶牛乳房炎发病率非常高。据内蒙古奶协资料,散养奶牛乳房炎发病率达到50%,而集约化养殖奶牛乳房炎发病率仅为10%左右。
疫病的广泛存在,直接造成了抗生素奶的存在。
张先生老家在内蒙古赤峰,19岁就开始学习兽医,抱着养牛致富梦想的他几年前移民到欣康村,养牛致富梦想受挫后重操老本行。现在他每天能看十几头牛,“奶牛易得病,一般都是打抗生素。”由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奶牛也产生抗药性,“一般要按照药物说明的剂量加倍,如果它写5克,你就要用8到10克。”这是他的经验之谈。
CBN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部分奶农根本没有科学养殖奶牛的能力。
“没人给我培训过。”锡林浩特欣康村王大姐对CBN记者说。她养奶牛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从邻居那里学到的。另一个奶农吴国兴则表示听过培训,但实行起来根本不现实。
在奶牛养殖成熟国家产业链条中,奶牛养殖是博士水平,饲料是硕士水平,加工企业则是本科水平,而在中国这一链条正好相反。